很多人都知道香港這個地方寸土寸金,可是很多人可能無法想象,在這里置業的難度到底有多大。香港不過是一個700萬人口的城市,可是在這里卻誕生無數的富豪。

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等人在香港短短幾十年就積攢了幾千億的資產,這又是如何做到的?其實關鍵就是房地產了。事實上香港的房地產等于是一把大的杠桿,成功放大了香港每一個置業者的財富。
比如說你擁有一套房子,50年前可能只值20萬,如今這套房子卻值5000萬,房子還是那套房子,可是你的財富卻漲了250倍。過去20年堪稱內地房地產的黃金時期,這20年里面,北京、上海、廣州這些核心城市很多房子都漲了好幾倍。

很多人覺得20年漲幾倍已經非常夸張了。可是你可能無法想象,在香港過去幾十年,房價很多是漲了上百倍,甚至幾百倍。近日香港千億富豪吳光正的兒子吳宗權在香港淺水灣花了5980萬買下了一套海景公寓。
很多人可能無法想象,這套房子的上一任業主是在1974年買下房子的,也就是說這套房子已經是差不多50年的老房子。更加夸張的是,當年這個業主買下房子不過才花了26萬。
換句話說1974年花了26萬買下了一套房子,如今卻賣出了5980萬的價格。本來這個業主叫價是6000多萬,最終是砍價到了5980萬。可是即使是5980萬,房子依然是漲了200多倍。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夸張的漲幅。簡單來說,如果你在1974年有1億的資產,然后放在香港的房地產市場,那麼如今大機率就可以獲得250億左右的回報。如果你當年有10億左右的資產,那麼如今就大概有2500億的資產了。
這就是杠桿的作用。李嘉誠說過一個數據,那就是1972年他的長江實業上市,從1972年開始算起到他2018年退休,如果你當年在長江實業身上投入1塊錢,那麼這麼多年下來,分紅加上股價的上漲,你就可以獲得5000元的回報。
換句話說,如果當年李嘉誠自己在長江實業身上有1億的本金,到他退休的時候就獲得了5000億的回報。

這就是因為物業價值不斷上漲,帶來的財富上漲。可是雖然大家都有錢,但是事實上大家的生活條件并沒有因此獲得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在居住條件非常方面。所以你持有的房產在增值,但是你重新置業的成本也在上漲。
以李嘉誠為例子,他如今居住的深水灣79號別墅豪宅是在1963年買下的,當年不過是花了60萬而已。可是如今這套別墅價值多少錢呢?至少價值30億。

何鴻燊在60年代買下了淺水灣1號的豪宅,當年花了不到100萬,如今市值也是在30億左右。鄭裕彤在60年代末期花了98萬買下了淺水灣的大宅,如今這套房子也是價值20億左右。
如此的漲幅速度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這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富豪。當然這些年在香港炒樓而爆倉的人也是非常多。比如說劉鑾雄的前女友呂麗君近日就因為炒樓而遇到了資金的危機。
呂麗君這幾年在香港買了很多房產,其中不少都是貸款買下的。可是如今樓市下滑,她的資金也是遇到了危機。呂麗君最終也是不得不尋找劉鑾雄幫忙。呂麗君把價值1億多的物業賣給了劉鑾雄,然后把資金套現出來還給了銀行。

事實上香港樓市也是時勢造英雄,如今這個勢頭也已經過去了,未來也不可能有如此的賺錢機會。李嘉誠在80年代就判斷,香港樓市不可能永遠如此賺錢,只要政策改變了,那麼一切就會改變。
于是他在80年代開始就進軍海外,投資多元化產業,分散風險。另外一方面這幾年很多香港人紛紛北上工作跟置業。很多明星都是選擇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跟置業。因為如今內地的一線城市在城市建設方面已經超越香港了,同時房價又比香港低了不少。另外一方面內地的工作機會也比香港多很多,特別是對于那些娛樂明星更多如此。
所以很多香港人都愿意來內地工作跟置業了。這樣對他們來說,可以賺得更多,同時又可以付出更少的置業成本,絕對的一舉兩得。
事實上哪怕你在70年代花了26萬買的房子,如今賣出了5980萬,可是你重新買的房子,也是同樣的成本,所以你也沒有賺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