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年輕人都非常無知,對于李嘉誠的評價十分不公。如今內地互聯網上很多年輕人總是喜歡隨意給李嘉誠安各種罪名,比如說李嘉誠發明了公攤。先不說公攤這個事情對不對,公攤也不是李嘉誠發明的。李嘉誠進入房地產發展的時候,公攤已經存在20年了。
另外很多人總是拿李嘉誠去外國投資來說事,說他是精明商人,說他不愛國。不說李嘉誠在中國捐出的300億,單單說他在80年代的時候,為國家為香港做的事情,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什麼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個去年故去的偉人,跟李嘉誠可是關系非常好的朋友,以前他每次去香港都必須入住到李嘉誠旗下的酒店。如果李嘉誠人品有問題,又怎麼會得到如此大人物的青睞。
時間回到80年代的時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幾年李嘉誠到底有香港為國家做了多少事情。如今很多人說李嘉誠去外國投資不好。很多人只是片面認為,在中國賺錢,然后去外國投資就是錯誤的。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在那個香港人都在想辦法移民的時代,經濟開始動蕩的時代,李嘉誠始終看好香港的發展,也始終堅持看好國家的發展,在短短3年時間內為香港投資了100億元。
這可是在差不多40年之前,別說那個時候的100億,就是如今的100億也不是小數目了。80年代開始,中英開始對香港問題進行談判。那個時候很多香港人認為,這個事情將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跟前途。于是一部分人紛紛選擇移民。
同時在香港的英資公司也開始給香港經濟制造麻煩。這些香港人選擇移民,于是紛紛拋售香港的物業,造成了香港樓市、股市的大跌。
在香港經濟處于谷底的時候,李嘉誠卻堅持看好香港經濟發展。他在1983年到1985年這3年里面,他給香港投資了100億,其中包括花了30多億收購了英資公司旗下的香港電燈公司,讓香港一半的電力市場回歸到華人企業的掌控中。
80年代初期的100億至少等于如今兩三千億的價值。李嘉誠當時為何堅定看好香港,關鍵就是他認為香港回歸之后,經濟只會更好,看好香港就是看好國家。李嘉誠投資香港就是投資國家。
事實上如今香港經濟在全國的占比已經不是很大,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過去40年香港給內地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價值。簡單來說,珠三角一帶可以發展起來,關鍵就是香港了。
香港工廠遷移到珠三角,這是帶動了珠三角的第一次發展。另外香港的人才、資金、理念等等進入內地,也給內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如果80年代,沒有李嘉誠為首的香港華人企業出手,那麼香港經濟可能就一蹶不振了。如果那個時候這些香港華人富豪也選擇紛紛離開去外國發展,那麼後來會是什麼樣子?
香港經濟會一蹶不振,那麼香港帶動內地發展也無從談起,那麼內地經濟發展至少要慢了十幾年。如今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現在李嘉誠去外國投資,其實也是順應時勢。
現在國內經濟已經非常發達,李嘉誠作為商人自然要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同時如今中國資本也要進入國際市場,不單單是李嘉誠,很多中國企業家也去外國投資。比如說李書福的吉利也在國際上收購了很多公司。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也在美國建設工廠。
那麼為何他們可以去外國投資,李嘉誠卻不可以呢?中國資本開始國際化肯定是未來趨勢。李嘉誠不過是一個探路者而已。李嘉誠早就說了,他為何想去歐美投資,也是因為如此。李嘉誠說過去華人資本更多只能在東南亞發展,無法進入發達國家。于是他就想為后人走出一條路,讓華人資本未來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發展。
李嘉誠如今已經成功了,其實他的成功對于后人有重要的借鑒經驗。事實上很多人說李嘉誠去外國投資,這完全是不正確的。因為并不是李嘉誠個人去外國投資,而是他的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外國投資。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如今李嘉誠如果回來投資100億,甚至是幾百億,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可是80年代的時候,李嘉誠在香港投資,那才是雪中送炭。一個曾經為國家做了這麼多事情的企業家,如今卻被這麼多人質疑,那麼到底是李嘉誠錯了,還是這個世界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