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戶鈴芽 (いわとすずめ)是住在九州宮崎縣港口小鎮的17歲少女。她經常夢見兒時的自己在草原漫步、看見某個人影的夢境。有一天她遇到一名正在尋找「門」的青年 宗像草太 (むなかたそうた),并跟隨他來到山中廢墟。
她打開那扇門后,看到 所有時間似乎都融合在一起的天空 ,發現并拔出一座貓型的石像。當她察覺廢墟出現異常時,趕往廢墟協助關閉門,卻讓草太為保護她而受傷。
後來草太告訴鈴芽,他是負責關閉連接往生者世界「常世」的「后門」,防范「蚯蚓」引發災難的關門師。一只小白貓出現在鈴芽的房間窗台上,把草太的靈魂附至于三腳小黃椅,鈴芽隨即追著貓和草太的意識附身的椅子和一把鑰匙展開離家數日的旅程。
前言
根據新海誠的采訪,《鈴芽之旅》是源自于日本311大地震的靈感,刻畫震災后的人性救贖,他在上映之前一直思考著:自己是否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別人?
另也在放映前的記者會上說:「我抱著深挖自己的身邊就會與大家心靈相通的想法來制作。因為我們的心是相同形狀的。」以及「希望也讓大家知道無論是心靈還是土地,都還未重建。」
由此推測,原作的本意,探討的是災難、心理、土地等議題。這篇文章,主要以 我自身的觀影角度 出發,不一定代表原作想要傳達的意象。
兩個思考
門
這扇后門通向人們心里消失的寂寞之地。
通常,關上的門代表意識的限制和心靈的困境。門的背后可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代表著人類無法直接接觸的 無意識 或者某個 不愿被揭開的記憶甚至傷痛 ,而門前的場景則代表著人類現實的意識。
鈴芽之旅前后關上第一扇村莊中的門(木門)、第二扇校門(玻璃門)、第三扇摩天輪纜車門(鐵門)到東京電車深處的門(巨石門),雖然一扇比一扇難關,最后都迎刃而解。
最后,令鈴芽內心波瀾驚濤的是那扇與童年的自己連接的門,她選擇以 溫和 、 關愛 、 鼓勵 和 抱有期待 的方式,將其 安置 。
三腳椅
鈴芽母親的遺物,即母親為她幼時量身打造的椅子,只留有三只腳。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不穩的椅子像是對現實生活的不穩定感。從自我實現的角度來看:夢中坐在舊椅子上可能代表需要放下過去并迎接新的挑戰。
剛開始,我想原本的四腳椅失去了一只,是殘缺,是不完整。後來,被囚禁于椅子的草太先生,使用三角椅的形象奔跑、追逐、跳躍和睡覺。我才發現,如果椅子是四只腳,他有可能無法自在的活動,更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傾倒休息。
一張(似乎是因為地震)失去一只腳的椅子,不完美的椅子,仍然能夠讓人們穩穩地坐下,讓鈴芽輕松拿取高處的物品,理所當然的可以好好休息,甚至,可以在行車的顛簸中展現平衡。
雖然看似不完美,但卻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實用性。 生活中不一定要追求完美,甚至不完美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整體聯想
廢墟像是 創傷 ,蚯蚓像是 陰影 ,常世有 遺憾 ,
要石的來源是「宗教 信仰 」或「無奈 犧牲 」,
「人心的鎮壓」或「記憶的 緬懷 」才會出現鎖頭,
人們需要使用 誠心 的意念轉入鑰匙。
廢墟與創傷
廢墟通常是一個被遺棄或毀壞的場所,充滿著 荒涼 、 寂靜 、 萎靡 等感覺,而內心的創傷也常常會給人帶來類似的感覺。例如,當一個人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創傷,就像一個廢墟,充滿了 無力感 、 孤獨感 、 失望感 等負面情緒。
進入廢墟可能需要 勇氣 、 決心 和 冒險精神 ,而克服內心創傷也需要類似能力和心態。
蚯蚓與陰影
蚯蚓可以象征著人類心理中的陰影,那些 被個人意識排斥或忽略的部分 , 仍然蟄伏于內心某處 。包含了 負面情感 和 想法 ,也有無意識中的 潛能 和 創造力 。
心理學家榮格提到,對陰影的意識和接納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關鍵。只有意識到內在的陰影,才能真正接納和了解自己的本質,從而實現心理上的成長和發展。
若蚯蚓象征著人類心理中的陰影,可以在壓抑、釋放和控制中,體會到個人意識和接納自我(包含陰暗面)的重要性。蚯蚓沒有絕對的好壞,陰影也是,唯有透過 接納 、 了解 和 調整 ,才能獲得更加光明的未來。
常世與遺憾
由于女主角是在幼時尋找母親時誤入常世,可能是因為她「真的很想找到她」或者「失去活下去的動機」。我覺得后者很適合多加討論,因為「唯有進入過常世的人才看得到蚯蚓(陰影)」,也就是只有經歷過創傷的人才看得到黑暗。
我想象中的常世,不只有往生者,還有 逝去的夢想 、 幻滅的希望 、 已逝的愛情 、 曾經的擁有 ,所有 生離死別 、 功敗垂成 、 求而不得 的一切,或許都在我們內心廢墟里的常世漂浮著。
三個討論
親子關系:青少年心事和熱血來源
青少年的世界觀可能非常獨特,他們經常會在意自己所處的環境,并希望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無論是否中二的青少年,心中或多或少會有專屬的世界。對他們而言,完成所思所想或許就像拯救世界那麼重要。
有時,家人和長輩可能不太能理解年輕人所經歷的問題和想法。這可能是因為世代之間的差異,雙方都不確定如何開口,或者是因為長輩缺乏與青少年對話的技巧。缺乏溝通可能會導致雙雙受傷,青少年感到被忽視和不被理解,進而對自己的價值感和自我價值產生質疑。
劇中,鈴芽雖在阿姨的愛與呵護下成長,仍有著相對現實而獨特的想法:活著的人只是運氣好,所以剛好活著。她多年來備受謎之夢境影響睡眠,透過研讀護理知識追逐理想中的母親,同時對世界溫柔卻不太有眷戀。這樣的她遇到了幼時一面之緣、拼上性命為世界付出的草太,萌生 為情、為生命奮斗的動力 。
阿姨給予鈴芽生理上的照顧相當富足,但是以家庭關系、親子互動的角度思考,鈴芽 缺乏陽性的力量 和 心理的照顧 。
門前的水和冰
水的特性為流動和變化,可以象征原始力量(或滋養)和本能,也代表情感和感性的元素。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類的情感和本能是無意識的一部分,它們像水一樣,隨著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而流動。
冰為水的凝固形式,代表著無意識中被凝固的情感和本能。與流動和變化的水不同,冰是一種固定、不易改變的狀態,這可以反映出 人們無法接受或處理的情感和想法被凝固在無意識中 ,成為潛在的 心理問題 或 阻礙 。冰可以被融化,水可以重新流動,代表著人們可以透過意識的努力和心理治療來解除阻礙,使得被凝固的情感和本能重新回到流動的狀態,從而實現心理上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榮格對冰的分析,也具有一種希望和轉化的意義。
全劇中,巖戶鈴芽與宗像草太見面后共同抵達的第一扇門,是由廢墟而入,涉水而行,才看見的木門。門內藏著常世與蚯蚓。我想將其聯想為,創傷(廢墟)之中有 滋養的力量 (水),水池中又有著 逝去的事物 (常世)和 陰影 (蚯蚓),藉由 冰凍的情感或信仰 (要石)封印,卻也 可能轉化和改變 。
「媽媽」可以是「任何人在某階段最珍視的存在」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或許都有不同程度、最為珍視的人事物。例如:親人、戀人、錢財、工作、信用、形象、機會等。無論有形或無形,若是在那個最為重視或依賴的時期失去,可能痛苦不堪,可能失去生存的理由、人生的意義。
我也曾經失去過,很重要、很重要,卻無法言喻的東西。由于難以歸類為天災或是人禍,最輕松的方式就是「自責」,即使在心里、夢里,無數次的嘗試穿越時空想保護那個東西,想要成全自己,卻不曾真正的成功。
有人說「新海誠的作品可以使人們釋懷」,但是我不認同,我認為外在的一切能做到的極限,就是些許的慰藉和有限的幫忙。 真正的放下,或存在或不存在,有時取決于個人,有時也由不得自己。
我最喜歡的片段
女主角巖戶鈴芽踏上拯救宗像草太的旅途前,她獨自回到草太的住處盥洗,清洗身上的血跡,卸下殘破的衣物,換上屬于自己的制服。出門前,她一邊穿上草太的靴子,一邊自言自語的向他借用。
鞋子是實現行動的工具和載體,如果鞋子穿得不合適或者損壞了,會對行動的實現產生影響。同樣地,如果個人的內在狀態不穩定或者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方向,也會對行動的實現產生負面的影響。
劇情中,到住處借鞋子,就像是效仿草太的 勇氣 和 行動力 ,從 原本對于生存和指望的淡然 ,轉而成為要 為生命而戰的狀態 。
后記:你所見到、感受到的,就是合適的。
藝術創作雖然都有作者的本意或者想要傳達的東西,但我相信觀賞者的感受也可以是作品的一部份。正如我所撰寫的每一篇文章,不同讀者或許會有多種感受, 我深信讀者也是文本力量的創造者 。
我不敢說自己的感受就是絕對的一部份,或者多麼周全完美的分析。這篇文章是想要 分享我觀賞新海誠《鈴芽之旅》后的聯想 。或許,會有人覺得這樣的聯想超譯了,或腦洞太開?總之,文章中如果有 療愈的加乘效果 ,或者 引發深度思考的議題 等,都很棒!歡迎大家一起討論!